Blog

新融媒对话中科京云贺建海 | 数据资产化:一场重构数字经济基座的“静默革命”

2025年2月,北京。当全球仍沉浸于生成式AI带来的生产力狂欢时,一场更为深刻的变革正在中国数字经济领域悄然推进——数据资源资产化。在这场“静默革命”中,中科京云控股有限公司创始人贺建海,凭借其对数据要素价值化的超前洞察与多年深耕,正成为行业不可忽视的“破冰者”。

从“跨界”到“破冰”:一个技术理想主义者的三次创业

贺建海的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幅字——“云雨润坤”。这或许是他三次创业历程的最佳注脚。他本非技术出身,却始终对技术创新充满了向往和热情,从清华同方、中科曙光到联想集团,这位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毕业的“跨界者”始终在技术浪潮中寻找更具挑战的战场。2017年,他联合创办中科京云科技公司,以数字孪生为题,瞄准了建筑大数据与智慧运维,推出VISOM智慧运维平台,首次将BIM、IoT与3DGIS技术深度融合,让我们看到了“建筑的心跳”。

“创业的终极动力,是必须去解决真问题。”贺建海回忆,从高性能计算到数字孪生,进而专注数据资产,源于他对生产要素变革的敏锐嗅觉。2020年后,随着中国数据要素市场化政策密集出台,他果断将公司战略重心转向数据要素价值化,“数据不能简单理解成是石油,而是土壤——它必须被‘耕种’才能产生价值” 。

重构基座:破解数据资产化的“两难命题”

“确权难、定价难、流通难,是数据资源资产化的三座大山。”贺建海直言。尽管《数据二十条》等政策为市场注入强心剂,但实践中,公共数据与企业数据的权属模糊、价值评估体系缺失、开放流通困难,仍制约着数万亿级市场的释放。

中科京云的破局之策,是打造一套覆盖“生产-管理-运营-交易”全链路的标准化工具。其自主研发的VISOM DAOMP数据资产生产管理运营平台,通过数据归集、编码、计量、确权、合规审计等模块,将碎片化数据转化为可计量、可交易的资产。该平台助力冀泉供水公司等众多企业完成首批数据资源资产化的工作,并实现了全国首单水业数据场内交易和数据资产质押融资,让水务、交通、能源、医疗等数据从“沉睡资源”变为年营收超千万的“活资产”。

“数据资产化工作推动的核心是建立‘信任基础设施’。”贺建海强调,中科京云联合地方政府、律所、会所、评估机构及相关技术方构建的“数据资产及资质生产力产业联盟”,正试图通过技术+制度双轮驱动,解决数据流通中的合规与互信难题,推动数据产品的开发、数据资产的交易以及数据资产证券化等。

静默革命:从“数字赋能”到“数产增值”

在贺建海看来,数据资源资产化是一场“静默革命”——它不似AI般喧嚣,却重构着数字经济的底层逻辑。2024年被称为“数据资产入表元年”,中科京云参与编写的《数据资源产品化实践蓝皮书》成为行业标准范本,其推动的“数据资产入表”案例已覆盖交通、能源、医疗等多个领域。

“入表只是起点,真正的价值在于让数据资源成为资产负债表上的‘活资产’。”他举例,中科京云为桐乡市打造的“数据要素×交通场景”解决方案,通过公交、公自以及车路云数据融合,不仅对存量数据开展了价值挖掘,还对未来的增量数据如何管理、如何应用、如何资产化提供了清晰的路径,未来还可以衍生出保险定价、商业选址等新的数据创收模式。

未来之战: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方案

“中国有机会定义数据资产化的全球规则”,贺建海断言。202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中科京云联合发布的“数据要素x交通场景”的精品案例,因其完善的体系、开放的思维、坚实的落地成效,引发了广泛关注。

面向未来,他规划了两大战略:一是深耕“数据资产OS”,通过AI驱动实现数据资源的高效治理,完成数据资产的智能化价值挖掘、形成可信、可控的数据资产全过程管理体系;二是推动“产业数据化”与“数据产业化”双循环,例如在农业领域,将智慧农业数据转化为碳汇资产,助力乡村振兴;在城市公共服务领域,通过数据资产化策略,将城市公共停车位信息转化为可操作的RWA等。

结语:革命者的温度

对话尾声,贺建海带着对未来的憧憬说“数据资产化不仅是要素的变革,更是文明的演进——我们要让数据成为传承价值的载体”。

在这场静默革命中,贺建海与中科京云的故事,或许正书写着数字经济的新范式:从要素流通到价值创造,从中国实践到全球标准。正如他所言:“当数据真正成为‘基座’,我们迎来的不仅是商业变革,更是一个更公平、更高效的数字文明时代”。

Share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